新时代西安面临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。
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发布了《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草案,其中释放出的重要信息将是西安未来十五年发展的根本依据。根据规划草案,西安市希冀通过此轮国土空间规划,建设成为贯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、和合南北的绿色发展之城。
《规划》中显示,西安市国土面积含委托代管西咸新区直管区总面积10588平方公里。本次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,总面积10097平方公里。
规划基期为2020年,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,近期目标为2025年。
国土空间保护格局:包括一屏一带(秦岭北麓生态屏障和渭河生态文化带)、八水七田(八条环绕城市的主要河流和七片优质农田集中区)、一城六区(一个明清古城和六个重点历史文化区)。
2035年:服务人口2000万
常住人口1500-1600万人
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,西安常住人口已达到了1295.29万人。这意味着,2021年到2035年,西安的常住人口将会有304.71万人的增量。
三大片区将是重点人口导入区
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完善以公租房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。
1. 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。针对流动人口和新市民,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;针对高层次人才,在港务区、高新区等地配套人才公寓、国际化社区;针对低收入群体和青年就业者,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。
2. 引导居住用地合理布局。促进新增住房优先在轨道站点周边布局,精准实施住房供给;中心城区适度控制新建居住用地规模,提高住房保障水平;沣东沣西片区、高陵泾河新城、鄠邑科学城等重点人口导入区,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给。
公园方面: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,构建城乡公园体系,公园绿地、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90%,人均城乡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㎡,至2035年,城区范围内形成“三环三楔、八水十廊多点”的绿地和开敞空间结构。
四轴六片多核心
轴线传承(四轴):突出南北向古都文化轴、科技创新轴、国际开放轴,东西向丝路发展轴 传承历史空间秩序、统领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。
核心与引领(多核心):核心引领构建以西安主城片区为主体、洪庆—港务区、西咸沣河片区共同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,提升综合服务功能,引领空间结构调整。
六片协同(六片):推动富平—阎良、杨凌—武功—周至、高陵—泾河新城、鄠邑丝路科学城、 临潼和东南川塬六大片区协同发展,培育多个都市圈功能支点,形成紧凑、 多极、网络化城镇空间。
共建西安都市圈
1、都市圈核心区
2、都市圈协同重点地区
加强对富平—阎良一体化发展协同区、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、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、渭河两岸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的引导,实现规划同城、基础同网、功 能同质、品质同档、管理同标。
产业空间格局:一总两带
汇集“秦创原”新动能,构建“一总两带”产业空间布局。
围绕秦创原总窗口、南部科技创新产业带、渭北先进制造产业带,规划布局创新产 业单元,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空间。
在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上,规划构建以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、渭河平原多级生态廊道贯通环绕、景观生态节点串珠成链的全域生态网络体系,打造 “林廊环绕、蓝绿交织、万物和谐” 的生态空间。